小天管理 发表于 7月24日 Share 发表于 7月24日 今天,我们来聊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第三个层次,也是最重要的,我们普通人都需要到的层次,即归属和爱的需要。 归属感是什么? 古人云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当人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,心理也就定了,那个时刻,人会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待人;当人衣食无忧了,也就开始有荣辱观了。这表达了两种需求:安全感和归属感。“仓廪实”和“衣食足”表达的是安全感,而“知礼节”和“知荣辱”则表达的是归属感,也就是人的社会需求。 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,社会需求就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,人是“社会性动物”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,群体生活方式功不可没,个体是无法独自生存的。所以,在确保自己安全之后,接下来人渴望的就是爱情、家庭、朋友和团体生活。 人都会很在意自己的声誉,很在意别人对自己好不好、是否喜欢自己;人也会刻意地打扮自己,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,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所喜欢、所接纳。<u>当感觉到自己是被喜欢、被接纳的时候,人的归属感就得到了满足,就会体验到一种幸福感。反之,如果人意识到自己不被喜欢、不被接纳,那么这种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,人就会产生多种负面情绪,如焦虑、担忧、愤怒或怨恨。</u> 归属感的本质 归属感也是一种主观需求,客观上别人是否真的接纳你不是最主要的。<u>如果人能够接纳自己,那么即使别人不喜欢他,排斥他,他也不会在意。即使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,也能做到“四海为家”。相反,如果内心有自卑感,不能接纳自己,那么即使别人接纳你,你仍然会感觉自己不受欢迎</u>。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:无论去哪里,都没有归属感!比如:小王,大学毕业后不到 3 年,换了 8 份工作。找到一份工作后不到几个月,就感觉别人不喜欢自己,处处与自己作对,因而就愤然辞职。小李,结婚不到半年,就非要离婚不可,老公不愿意,她就一直各种“作”。小李不断地抱怨公婆都不喜欢自己,老公的姐姐和姐夫也不接纳自己。小李丈夫说,其实他父母和姐姐根本就没有排斥她。相反,他们很担心小李会和自己离婚,所以和小李交流时,都是小心翼翼地,生怕惹她不高兴了。 很多案例告诉我们:<u>只要人内心接纳自己,到哪里他都会有归属感;如果不能接纳自己,到哪里都没有归属感。</u> 爱的真谛 归属感和爱是密不可分的。如果感受不到爱,归属感无从谈起。<u>马斯洛认为,只有感受到爱,人才能放松下来、获得休息,才能获得力量以应对生活中其他的挑战。</u>如果缺少爱,就如同人的身体缺少盐、维生素 C ,虽然一时不会威胁到人的生命,但长此以往,就会生病。 那么,爱是什么?<u>罗杰斯认为,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完全的接纳!</u>所谓理解,就是不管这个人做了什么,你都能理解他,相信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,但绝不是出于恶意,如果有错,也情有可原;所谓完全的接纳,就是即便这个人有诸多的毛病和缺点,甚至伤害过你,你都能接纳他。 就如同其他的心理需求,爱是一种主观需求。<u>换句话说,别人是否爱你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爱自己。</u>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,也就不能理解自己、不能接纳自己,总感觉自己不好,是笨的、傻的、丑的、无能的,他就不可能感觉到别人爱他。即使别人真的爱他,他也感受不到;如果别人告诉他,他也不会相信。比如有的人说,如果有人称赞她,她会感觉这人是在骗自己;相反,如果有人批评自己,她反而感觉这人对自己诚实,说的是真话。<u>所以,一个人能否感受到爱,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有人爱他,而是他是否爱自己。</u> 如何爱自己 <u>爱自己,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不易,就是要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。</u> 不管自己做了什么,或是犯过什么错误,都必须要理解自己。这一点很关键,也是真实的,没有人会故意做坏事来伤害自己。所有的事,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是坏事的事,也是可以被理解的,因为这也是这个人在那一刻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。 此外,还要无条件接纳自己,包括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。无论是优点或是缺点,这都是我的一部分,我接纳它们。我相信自己从本质上是好的,虽然自己也会犯错,也会因为软弱而做坏事。如果一个人能做到爱自己,也能爱别人;同时,也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。这样,他的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强,自然地,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。 <u>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,但错误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。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全部,包括那些我们认为不够好的地方,因为它们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。</u>当我们开始爱自己,我们就会发现,别人的看法不再那么重要。我们会变得更加自信,更加坚强。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健康,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 归属感和爱,是我们心灵的双翼。它们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飞翔,让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家的感觉。记住,无论你身在何处,只要你内心有爱,有自我接纳,你就永远不会感到孤单。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,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,请随时向我提问。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,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!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“心理 Channel”,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。 引用 意见的链接 分享到其他网站 More sharing options...
已推荐帖子
加入讨论
您现在可以发表并稍后注册. 如果您是会员,请现在登录来参与讨论.